首页

10.天人合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灾难与应对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rly)于1995年提出,并于2015年修订。我2016年邀请国际危机事件应激基金会认证的培训老师来做培训,当时我们花重金引进了这个模型,因为这个模型基于实证科学研究且非常实用。现在无偿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够在危机中让更多人受益。



S:Stabilize,稳定化


·建立关系。在接热线时,热线工作者第一句话应该说什么?我的做法通常是会根据场合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建立信任关系。在危机干预热线的开头也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方便相互认识:“您好,这里是**热线,我是***,很高兴为你服务。”在危机干预热线中,很多来访者处于危机状态,说话头绪很乱,久久讲不到重点。你可以在对方讲的时候进行评估,并用关切的态度询问对方:“有一些重要信息我来问您好不好?”考虑到危机热线性质和资源利用等综合因素,对于来访者说个不停的热线来电,可以友好地提醒对方剩余时间,询问“您还有什么最重要的话要跟我讲吗”,并根据严重程度酌情建议或转介后续咨询。

·满足基本需求。危机管理需要干预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干预。早期的危机干预通常最需要的是满足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包括保障吃喝、保暖等。例如有一次公共汽车爆炸,一个女孩被烧得裤子都没有了,两腿紧闭,蜷着躺在地上,身边很多人举着手机,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女孩的创伤不仅仅是汽车爆炸本身。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满足基本需求,比如有人马上脱下一件衣服帮她裹上。

·减轻急性压力源。在灾难中,受灾民众众多,虽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应该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疫情中有什么急性压力源?有的人打进热线,觉得自己有可能感染了;有的人则担心孩子或者亲人。针对这些急性压力源,你可以帮他考虑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社会资源。这对于干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总能想到办法解决。

·稳定化技术。我们常用的技术是安全之地(safe place)。例如,我在疫情中给一线医护人员的音频(文字稿见附录B)里,用了一个“熟悉的床”作为安全之地。他们奋战在一线特别辛苦、特别累,我请他们想一张他们熟悉的床,然后用视、听、嗅、味、触等多个感觉通道到去回忆那张床,在回忆的过程中,他们就在感受那种休息、放松的感觉。我们在热线中也可以用引导语去问来访者:“你在哪个地方感到特别舒服、安全、放松,而且这个地方是有边界的?”引导语可以激发和唤起他们的躯体感受,让他们就像吸收营养一样,身体恢复活力,投入战斗。

此外,还有大树的练习。我会请来访者闭上眼想象,对来访者说,大树有着成千上万的根须,这些根须都在努力地扎向更深、更远的土壤,也可能会遇到硬的土块,它们就使劲钻,钻过去,继续扎向更深、更远的土壤,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然后输送给树干和树冠。也许,还有一些根须会遇到石块,拱不过去怎么办?它们就绕过去,绕过石块继续扎向更远、更深的土壤……这些隐喻的植入是为了激发他内在的灵活性。很多人反馈,想象根往下扎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心理状态特别稳定。

·催眠技术。临床催眠中有很多稳定化技术,包括刘天君老师的移空技术,还有珠宝盒技术、光浴疗、内在花园、内在智者技术等。



A:Acknowledge the crisis,认识危机


认识危机就是让来访者叙事,邀请他叙述整个危机过程,包括发生了什么、他做了什么等。通过叙述事情的经过,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宣泄情绪,他可能一边说一边哭,干预者要给予共情、理解。干预者要通过对方的叙述了解两方面内容:第一,了解危机事件经过本身;第二,了解亲历者的心身反应,即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和记录主要是为后续的干预工作服务。



F:Facilitate understanding,增进理解


利用上一阶段获得的信息,干预者进一步帮助亲历者了解到,自己在认知、情绪、躯体、行为、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五个层面的“异常反应”都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认知层面:关于危机事件的想法,比如“我们医生就是堵枪眼的”“那些官员把我们扔在这里,自己倒是……”“以后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之类的想法。

·情绪层面:愤怒、焦虑、恐惧、悲伤、无力感、无助感……

·躯体层面:疲惫、紧绷、麻木、心慌、胸闷、头疼……

·动作层面:坐立不安、不停刷手机……

·三观层面:比如对国家的看法、对政府的看法、对职业的看法都会受到影响。

人有四种反应模式——战斗(fight)、逃跑(flight)、木僵(frozen)、假死(submission)。当敌人比我们弱小的时候,我们就会战斗;当敌人比我们强大的时候,我们就会逃跑;当敌人就在我们眼前,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木僵。在疫情中,一些医护人员进入了木僵状态——“你叫我出门诊我就出,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时候医护人员已经精疲力竭,但是病人还处于激越状态,这个时候病人可能就会特别愤怒。“看着这张木头一样的脸,我就更生气!”于是医护人员进入最后一种模式——假死,又叫屈服。惊恐发作就是典型的假死。

我们需要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这些反应都是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通过正常化帮助他们理解,把这些反应归因于当时的情境,而非个体缺陷。当然,干预者也需要进行区分:有的人本身就有创伤,经历危机事件会唤起以前的创伤,比如曾经罹患肺炎差点死去,或者曾经难产。这些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场景和创伤反应由于隔离、住院被唤起,有的表现为焦虑、疑病,有的表现为强迫、躯体形式障碍,还有的表现为闪回等。干预者需要对这种创伤唤起进行鉴别,必要时可直接进行转介。



E:Encourage effective coping,鼓励有效应对


有效应对方面的工作包括多个方面:满足基本需求,联络、支持,宣泄、疏泄,社会支持,提供信息,应激管理,解决问题,冲突化解,认知重建,心灵和信仰方面的应对,经济方面的应对,反复确认,正常化,给予希望。

前文讲到的相对安全感的建立、给恐惧感建立边界、自我力量的加强、放松技术、呼吸法、躯体控制技术等都有助于个体有效应对危机。除此之外,干预者还可以使用聚焦控制感训练,比如对于一个经历危机后觉得“我现在什么都做不了”的女性,我们需要帮她把目标聚焦于她能控制的事情。“你能做西红柿炒鸡蛋吗?”“这个能!”通过聚焦,帮她找到内在的控制感。

此外,干预者还要帮来访者确定并加强“内在和外在资源”,如果只跟灾难发生之前对比,来访者会觉得现在什么都不好。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和治疗师既需要看创伤,也需要看资源;在危机干预中,当事人经历严重危机,干预者则需要采取资源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