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6章 寻找“天堂”文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br />
我的功绩不可胜计,

那些诗篇却不再传唱,

萨迦汝等也不曾学习!

1843年在福尔河博物馆的一场火灾中,和这首诗有关的那具骨骼和大多数文物都被烧毁了。不过,在对火灾中幸存下来的和骨骼一起出土的金属管的分析显示,它们的材质是黄铜,而且这类金属管在马萨诸塞州的其他墓葬中也有发现,它们绝对是美洲原住民的工艺品。22

比起福尔河骷髅,无论是在物质上保存得更久,还是真正能满足那些找到货真价实的美洲的维京人文物的渴望的发现,是罗得岛的纽波特的一个圆形塔楼,它和“铠甲中的骷髅”一样让人浮想联翩。拉芬为它写道:“我相信所有熟悉古代北欧建筑物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这个建筑的建造时间无疑早于12世纪。”23

由于这个塔楼有过改建,这让它的确切建造日期更难追溯。文件中第一次提到它是在1665年,因此它显然是在17世纪或者更早以前建成的。它大概有28英尺高,由干燥的石头建造,并且在地基上有8根粗短的支柱。它的内部最初有两个房间,不过上层房间的屋顶早就崩塌了。本尼迪克特·阿诺德是罗得岛的早期殖民地的总督,他在1678年去世,他在遗嘱中将这个建筑称为他的“石制风车磨坊”。那些反对这个建筑源自北欧人的人于是利用这句话来说明是总督建造的这座建筑。24也有人说在沃里克郡的切斯特顿有一个设计相同的磨坊,据说阿诺德就是以它为样板建造的。不过这座建筑在1700年之前是否真的是被用作磨坊(而非天文台)仍不明确,因此它也不是切斯特顿假说的确凿证据。25

纽波特的塔楼设计上的各个元素和它是早期殖民地的磨坊的理论并不完全吻合。它的墙壁有近3英尺厚,而且估计建造它需要使用450吨花岗岩,塔楼里的木材来自4棵60英尺高的树,这个工程量需要16个人为建造它工作一整年。26当然,说它属于维京人的假说也回避了一些问题:根据格陵兰岛的人口,文兰殖民地的规模很小,人数从未超过几百,怎么可能会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建造一座磨坊(或塔楼)?更何况他们在美洲没有留下其他的石制建筑,在格陵兰也没有类似的建筑。27

在塔楼周边挖掘出了其他17世纪的建筑,而且对塔楼的砂浆的放射性碳测年将日期追溯到了1635—1698年之间,28这些发现足以支持本尼迪克特·阿诺德假说。于是有些人试图将意大利探险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绘制的地图作为证据,来证明纽波特的这个石制建筑在他于1524年的航行时就已经存在了。不过他的地图上的“诺曼别墅”位于长岛附近,根本不在罗得岛北部;还有它也许标注的是某种定居点,不过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清楚。此外,如果达·韦拉扎诺发现的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类似于塔楼的石制建筑,那么他在地图上只留下了含糊其词的标识似乎有些奇怪,此外地图上的位置与它真正坐落的地点距离超过100英里。

纽波特塔楼假说经久不息,除了维京人之外,关于它的建造者有各种推论:中世纪早期的爱尔兰修道士、14世纪的一对威尼斯兄弟、2916世纪建造它当灯塔的水手、奥克尼伯爵亨利·辛克莱(18世纪的古文物研究者想象出来的一位统治着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的人),以及1421年的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舰队。30

由于最开始萨迦并没有被翻译成英语,美国对维京人遗迹的态度比较冷淡。第一个有记录的翻译是1782年苏格兰人詹姆斯·约翰斯通翻译的《哈康萨迦》的片段。《文兰萨迦》开始并没有大范围流传(即使是古北欧语的),直到拉芬的《美洲文物》出版后才广为人知。随后,在1841年出版的诺斯·勒德洛·比米什的《北欧人发现了美洲》让英语世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拉芬的工作。19世纪,移民到美国和加拿大31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且随着他们人数的上升,他们对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为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而受到过多赞誉颇有微词。1874年,威斯康星大学的拉斯马斯·安德森教授受到这种情绪感染,进行了有关美国的北欧先民的研究,他出版了《美洲不是哥伦布发现的》。

1892年,芝加哥政府计划在哥伦布登陆新大陆的400周年纪念日举办纪念活动,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普遍认为哥伦布是首位发现者的不满情绪高涨起来。挪威的公众筹集了资金,建造了一个和科克斯塔德维京船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试图让它在芝加哥的哥伦布博览会32上亮相。这艘“维京”船只在11个船员的驾驶下,于1893年4月29日从卑尔根出航,沿途经过纽约、伊利运河和五大湖,花了27天抵达了芝加哥。这次航行作为维京船只的适航性宣传的话,效果无疑很棒,正像这个项目的参与者期望的那样,它的确从博览会的主题“哥伦布”那里吸引到了不少目光。33

由于对北欧人抵达过美洲这件事的兴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接下来的10年里,在美国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并不让人意外。最为确凿的一个“出土文物”是瑞典移民奥拉夫·奥赫曼在明尼苏达州的肯辛顿附近的自家农场中挖掘出来的如尼石,根据奥赫曼的说法——他还时不时修改这个故事——这个30英寸长、16英寸宽的石头是在一棵白杨树的根部挖出来的,在1898年把这个石板挖掘出来后不久,奥赫曼的小儿子注意到了上面的怪异雕刻,随后这个农场主意识到那是如尼文。于是长达一个世纪的承认和不承认的争讼就此开始。该如尼石在当地银行的窗口进行了短暂的展出之后,铭文的副本被送到了明尼苏达大学的语言学家O. J.布雷达教授手里,然后又在1899年送给了另一位语言学家——西北大学的乔治·柯姆教授,两位教授都认为这是个骗局。包括克里斯蒂安尼亚(奥斯陆)大学的古斯塔夫·斯托姆教授和索弗斯·布格教授34在内的其他知名学者也宣称这个如尼石是一场骗局。

不过,还是有人相信这块石头的价值,其中最热心的支持者当数挪威裔美国作家赫雅尔马尔·霍兰德,他在1912年第一次出版了这个如尼铭文的译文。他的翻译如下:“我们一行有8个瑞典人35和22个挪威人,我们从文兰出发,向西探险。我们在这个石头以北一天路程的地方的两个隐蔽处设置了陷阱。有一天,我们中有一些人去捕鱼,在回到营地时,却发现死了10个同伴,鲜血流了一地。愿圣母玛利亚从邪恶中拯救我们!我们在距离这个岛屿14天路程的滨海地带留下了10个人来看管船只。1362年立。”36

霍兰德试图将这块石头和丹麦的马格努斯国王在1355年授权波尔·克努德松的探险行动联系到一起,试图证明肯辛顿的如尼石记载了这次探险的范围。即使不考虑没有独立证据能证明克努德松的确有过出航探险,37这块如尼石的可信度还因为一些问题而大打折扣。第一个就是它的发现地点距离兰塞奥兹牧草地——目前唯一可信的维京人遗址——有好几周的路程。沿着雷德河顺流而下进入温尼伯湖就需要花费至少两周的时间,随后他们还要在陆地上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肯辛顿。同时为了这么一点收获,他们还要穿过一片众多原住民部落占据的土地。虽然没有证据不意味着在未来不会有所发现,但是目前在这样的南方的内陆地区没有任何北欧人活动的考古证据。

更具说服力的是语言学的资料。这个如尼石上的铭文是在维京世界发现的所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