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2 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当你掌握收益率、风险、流动性这三个最重要的概念之后,就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接下来,我们进入理财准备的第二阶段——积累本金。

2.2.1 第一桶金:积累越早,跑得越远

关于理财的起始本金,网上有特别多的说法。甚至,有些人号称——资产500万元以下,不要考虑理财。

这句话大错、特错。他们把理财当作“高考”,只有做好极其充分的准备,才能走上“考场”。

这种人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反而会增强“赌性”。这种人觉得“我不能承受失败”,一旦失败就一败涂地。

实际上,理财是一项类似游泳的实践技能,没有谁可以通过学习理论就能完全掌握。它如同游泳,不论你多有天赋,都需要到水里去,才能学会。只有在不断地呛水、反思与改进以后,你才能体会到畅游的感觉。

你越早开始理财,就比别人拥有越多的时间去学习、积累经验。人在年轻时,犯错成本低,可以做更多尝试,尽快让自己成熟起来。

比如,你现在有10万元,用来买股票,熊市来了,亏得一塌糊涂,但最多也就损失了10万元。

如果你会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未来挣钱的概率就越来越大。

相比之下,人在年老时,投资理财犯错,就是一场悲剧。人在60岁时,把全部积蓄投进高风险产品,一旦出事,后果就极其严重。

2015年,上海的黄老先生给当地公安局写了一封信,说他一辈子的积蓄都被骗走了,现在损失惨重,想死的心都有。

黄老先生当年75岁,本应颐养天年却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因为这笔投资,他和家人的关系都闹翻了。

他把钱全部投给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这家公司承诺,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可达24%,黄老先生一年什么都不用做,用于投资的31万元,就可以净赚7万多元。

黄老先生心想,靠这每年7万多元的利息,退休生活可以高枕无忧了。

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才22%。如果黄老先生对理财有一些了解,就不会上这样的当了。

任何一个投资理财高手,都有过失败的经历,巴菲特也是如此。在掌握了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以后,只有通过“做中学”,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投资能力。

那么,我们到底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财呢?

存款有5万元就可以开始理财了。为什么定这个标准?它让你的理财操作既有意义,又有一定的门槛。

本金太少,如本金一两万元,即使年化收益率增加5%,也对结果影响不大,反馈不足,反而影响你长期坚持投资的决心。

本金越多,你就越能享受“规模效应”。你拿50万元和100万元去做投资所花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如果计算单位时间的理财收益,那明显后者更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积攒5万元都不难实现。即使你刚毕业,工资不高,辛苦工作两年,也能积攒下来。

不过,能力归能力,意愿归意愿。现在“月光族”越来越多。我有一些朋友,名校毕业,工资挺高,但全都用来消费,甚至为了还信用卡,经常“拆东墙补西墙”。

事实上,真正能存下5万元的人并不多。《2016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55%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存款。

我们来看具体的数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18年财报,在它的1.25亿人客户中,0.05%的私人银行客户拥有约30.0%的总资产;1.88%的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拥有80.9%的总资产。

其他98%的客户,约1.2亿人,仅拥有20%左右的财富,平均算下来,每户1万多元。这就是社会现实。

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根据美国著名杂志《大西洋月刊》的报道,近一半美国人的存款不超过400美元。

人天生爱享受,特别是借贷越来越方便,提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但是,近乎零存款的财务状况很危险。一旦生活中发生意外情况,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就非常弱。

那些能够成为金钱的主人、获得自由的人,很早就养成积累本金的习惯。这种习惯,涉及一种重要的能力——延迟满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陆续招募了几百名孩子进行著名的“棉花糖试验”——研究人员把孩子带进房间,房间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有事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回来的时候,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就可以得到一颗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孩子吃掉了棉花糖,孩子没有奖励。结果,三分之二的孩子吃掉了棉花糖。

研究人员对这批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喜欢吃棉花糖但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考试成绩、教育成就、身体素质。

沃尔特·米歇尔从试验中得出推论: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和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机会。

他们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这种习惯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是成年人的“糖果”。有些人发完工资以后,立刻跑到商场疯狂购物消费,这就是立刻“吃糖”的人;有些人目光长远,把一部分钱存起来,通过合理的投资,期待在未来拿到更大的一笔钱,这就是能坚持晚一点儿“吃糖”的人。

2.2.2 分清三类消费,学会正确省钱

我们明白了积累“第一桶金”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很多人为自己辩解:我也想存钱,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留不下来。

要做好储蓄这件事,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你需要搞清自己的消费习惯。

我刚毕业那半年,每到月底,就会发现自己囊中羞涩。但钱究竟花在哪里了呢?一脸茫然。

我在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知道钱的去处呢?我发现有一个好办法——记账。

刚开始,我看到有人推荐手写记账的方式,但是我尝试了两天就放弃了——太麻烦,也不方便查找。后来,我看到很多记账类App,于是下载了一个,并开始使用。

有些人会每笔账都记,但那样太烦琐了。我定的规矩——任何超过10元的消费都要记下来。如果是买瓶水喝,就不需要记账了。

你可能会想:记账需要记一辈子吗?

当然不需要。记账不是目的,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你画出一张自己的“消费地图”。这张地图画好以后,你就不用再记账了。一般来说,记3个月账就足够了。

记账3个月后,你可以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盘点分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记账类App都有统计功能,查看分类好的数据,就像学生拿到了一张老师批改过的试卷——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