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4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还有一篇文章名为《察觉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低潮愚弄了》。作者认为情绪是很会Æ­人的。心情好时什么事情都好,问题不可怕、人际关系融洽、自信心较强、被批评也会欣然接受。但心情不佳时,生活就变得很糟糕、困难难以忍受、很多是是非非、毫无自信、对任何意见都会勃然大Å­。早上出门还是心情很好的,却因为赶不上电梯就心情欠佳,然后回到公司在简报会中与客户部同事争辩,接着与上司在创作方向上起争论,给客户提案全被拒绝,回家后与太太吵架,于是立刻写辞职信,打算明天向上司请辞。结果隔天邻居按着电梯等你进来,客户部同事按你心意改了简报,上司称赞你的点子有突破,客户接纳了你Ô­先的创意,太太烧了一顿丰富的晚餐,于是辞职信就丢进垃圾箱了。这样迅速而剧烈的转变看来虽然荒谬可笑,却是我们的写照。作者提醒我们:“心情沮丧的时候不适合分析你的生活。这样做只是情绪自杀而已。”
    
    《赞美与苛责都是一样的》也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文章。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取悦全世界的人。“即使在压倒性的选举中获胜,得到55%的票数,依然有45%的人口希望别人获胜。”创意人大都很重视别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总希望上司很满意、客户很感激、消费者很认可、评审很欣赏¡­¡­偶然听到一些相反的意见就会耿耿于怀、彻夜难眠、食欲不振、心神恍惚,甚至反目成仇。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太自信还是太自卑呢?作者说得很好:“人人的生活都有起有落,有好有坏,有赞成有反对。”有时作品在电视上投放,很快就收到朋友的来电,说点子很有创意、很喜欢;刚放下电话,又接到另一位朋友的来电,说我的新作大失水准,要好好努力。很多时候自己认为挺好的作品,客户部的同事却毫无反应,自己深知是勉强交差的东西,其他人却拍案叫绝。所以,我们要学习把赞美与苛责看成一样的事情,只代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而已。自己觉得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称赞就当做额外的奖赏,他人苛责就当做是一次提醒,不必介怀。
    
    《别为小事抓狂》这本书一共有100篇文章,有一段时间我是每早上班都看一篇的。不过,“½­山易改,本性难移”,某段时间改善了的品性,过一阵子又会故态复萌。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又会重看一遍。现在,我虽然已经­重复看过好几遍,每次重看仍有不同的收获。记住!其实工作上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严重,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己,何必为这些小事抓狂呢?
    
    50.八不易为:CD的领导
    
    看过近年有关管理学的文章,发现现今管理的模式已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CD或多或少也牵涉到管理的问题,这正是不少CD遇上的最大困难,往往比构思一个好广告艰难10倍。西方新兴一种名为Relationship Leadership的管理方法,有译作“注重关系的领导”。不过,中国人对于“关系”这个词可能有点敏感,因为中国人就是喜欢靠关系,不靠实力。这里所译的“注重关系的领导”却有点不同,主要是强调领导者的人性,与传统高不可攀的家长式领导刚好相反。
    
    Relationship Leadership有五个重点,若CD懂得善用将会受益无穷。
    
    (一)领导就是服侍他人
    
    
    3
    
    在创意部中,CD犹如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永远高高在上。某些CD会故意把自己抽离群众,制造一种深不可测的假象。我见过有些CD从不与下属共进午膳,为的就是保持距离。文案与美术指导在CD眼中就仿如手脚,是没有脑袋的,只是生产线的一颗螺丝。每一位下属的存在价值就是绞尽脑Ö­,像置于榨Ö­机般直至干涸而死。不过,在Relationship Leadership之下,CD的身份将会变作仆人。做CD的不是要下属为自己服务,而是看自己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我常会问自己:下属需要些什么训练呢?我可以怎样提升他们的创意水平呢?我可以怎样打磨他们的点子而不是硬用自己的创意呢?我可以怎样开解他们的波动情绪呢?正如耶稣基督本是神的儿子却取了奴仆的身份来到世界服侍世人。我最记得主耶稣在受死前为门徒洗脚的一幕,耶稣是师傅的身份,却纡尊降贵为门徒洗脚,为我们立下了做仆人的榜样。我们作为CD的可以想想有些什么可以服侍下属吗?
    
    (二)领导必须有远见
    
    在创意人心目中常常只有奖项,成王败寇全取决于拿奖多寡。每次创作都会计算是否合乎评审口味,是否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结果创意人成了奖项的奴隶,被奖项牵着鼻子走路。君不见国际大赛的平面广告不是白底就是黑底,只有一张小小的图片及商标,完全没有文字。电视广告则从不见产品,到最后一秒才出现商标。广告讲求的是创意,当创作沦为公式化,还可以称为创意吗?
    
    从前我的上司曾锦程与陈大仁最为我欣赏的就是他们对广告界的抱负。他们从不甘于重复地创作千篇一律的获奖广告,而是不断寻求突破。记得当年他们为眼镜88所做的感性广告获奖无数,成为广告人争相模仿的获奖方程式。但他们却放弃了再做类似的广告,转而尝试其他创作路线。他们为SUNDAY所做的无数广告,现在仍为行内行外人所津津乐道。记得初与他们创作SUNDAY时,大家实在不知如何入手,很多时候也想走回头路。但他们却不为所动,坚持要把反潮流的广告实现出来。起初,不少同业都窃笑他们走火入魔,甚至在广告奖中拿不到任何奖项。记得他们说过:“没关系,评审根本没到水平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