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繁荣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私人资本是如何从东京或法兰克福进入曼谷或雅加达的(亚洲得到的借款大多来自日本和欧洲,不知道是因为聪明还是运气好,美国银行基本上没有参与此事)?当资金到达曼谷和雅加达时,它又会发挥什么作用?我们来跟踪观察一下。

让我们从一笔典型的交易开始:一家日本银行向一家泰国“金融公司”(这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输送外国资金)提供一笔贷款。这家“金融公司”现在有了日元,便利用这笔钱,以较高的利率向一名泰国房地产开发商提供一笔贷款。但这名开发商必须用泰国货币来购买土地、发工资,所以他想借泰铢,而不是日元。所以这家“金融公司”就在外汇市场上把日元换成了泰铢。

和其他市场一样,外汇市场也是由供求规律主宰的:对一样东西的需求增加了,它的价格通常就会上涨。也就是说,这家“金融公司”对泰铢的需求,倾向于使泰铢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但在当时的繁荣年月里,泰国央行致力于维持泰铢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为了维持这种稳定,泰国央行必须增加泰铢的供应,以把对泰铢需求的增加抵消掉。增加泰铢供应的方法,就是卖出泰铢,买入美元、日元等外汇。所以,最初的那笔日元贷款将产生两个间接后果:泰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泰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将发生一场信贷扩张,因为不仅那家“金融公司”直接提供了一笔贷款,增加的货币供应所存放的银行,也会提供更多贷款。由于这些贷款大多会以新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银行就有钱提供更多的新贷款,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这便是经济学教科书里讲的经典的“货币乘数”过程(我此前对1995年阿根廷银行业危机的记述,是该过程反向运行的一个例子)。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贷款从国外涌入,一场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便发生了,这为一波新投资提供了资金。其中的一些钱投向了真实的建筑,主要是办公楼和公寓大厦,但也有许多纯粹的投机活动,主要是房地产投机,不过也有股市投机。到了1996年初,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便显得酷似20世纪80年代晚期日本的“泡沫经济”了。

各国金融主管当局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遏制这轮投机风潮?回答是,它们尝试了,但失败了。这些亚洲国家的央行都曾试图“冲销”资本流入。比如泰国央行为了稳定汇率,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卖出泰铢,但它试图以发行债券的方法,从其他地方买回等额的泰铢,实质上就是把它刚印出的钱又借回去。但这一借回行动推升了本国利率,使得人们更愿意从国外借款,从而导致更多日元和美元流入泰国。于是这场“冲销”行动失败了,信贷仍然有增无减。

在那时,要阻止货币扩张和信贷扩张,泰国央行的唯一办法是不再干预汇率,让泰铢升值。其实,现在许多“事后诸葛亮”也说,泰国人本应这么做。但当时这似乎是个坏主意:泰铢的升值将削弱泰国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工资和其他成本的相对价值会升高),而且泰国人一般还觉得,汇率的稳定对商业信心有利,美国可以承受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但泰国太小了,经受不起那种折腾。

于是泰国政府对投机风潮放任不管。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