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林斯潘的泡沫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格林斯潘就非理性繁荣发出了警告,但他完全没有干预这种繁荣。而且我认为,其实格林斯潘创下了一个历任央行行长绝无仅有的记录:在他的任期内,美国市场上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资产泡沫,先是股市泡沫,后是房市泡沫。

这两场泡沫是如何发生的?

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也许主要反映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人们对信息科技的盈利潜力过度乐观。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另一件事是,人们对美国经济稳定越来越有信心,并相信严重衰退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点所受到的关注不如前者。但这两个因素一起发挥作用,将股价推高到了令人震惊的水平。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2000年发生的互联网泡沫。Pets公司也许是那场泡沫最典型的象征。该公司的业务模式本来很不可靠,但它发动了一场聪明的广告攻势,从而使自身的市价达到令人震惊的水平。但不仅是互联网公司玩这种伎俩,当时许多行业的公司都向人们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向人们灌输说,新科技改变了一切,它们的利润与增长率不再受旧法则的限制云云。我们后来知道,在不少情况下,这些让人感觉愉快的故事,是建立在假账的基础之上的。但关键问题在于,投资者已经看到,一些很早就购买了微软公司股份的人,以及其他投资于IT领域的人,都发了大财,所以一旦听说许多其他公司也能实现同样的奇迹,他们马上就会相信。这里面当然有个大谬误:经济怎么会提供那么大的空间,让所有那些公司在未来都变成微软,让所有投资者都如愿以偿呢?但天花乱坠的吹嘘不断激起人们的渴望,人们甘愿放弃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随波逐流。

不过,人们还是可以基于一些不这么草率的理由购买股票。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都知道,至少对于愿意购买和持有资产的人而言,股票历来是一种很好的投资。甚至还有大量经济学文献讨论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意思是说,投资股权的回报一般总会大大高于债券等其他投资,以至于出现了一个谜:人们为什么不把所有资金都投入股权呢?原因也许是恐惧:投资者还记得20世纪30年代的股市狂跌,以及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股市的大失血(1968~1978年股票实际价值每年下跌约7%),从而在投资股票时小心谨慎。但后来“大缓和”长期持续,通货膨胀保持低位,美国再也没有发生严重的衰退,于是这种恐惧感渐渐消失了。《道琼36 000点》之类的书大为畅销。这些书是以有关“股权溢价”的文献为基础,东拼西凑弄出来的,书中的数学计算错误连篇,但有哪位读者会费心去复核呢?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