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子银行系统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至少回头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银行受到高度监管,必须维持流动准备金,保留相当比例的资本,并向存款保险体系缴纳保险费。但借款机构如果通过拍卖利率证券来筹款,就可以绕过这些监管规定,也不必支付这些规定带来的费用。但这也意味着,拍卖利率证券不受银行风险防范网的保护。

果然,在鼎盛时期曾经承载4 000亿美元的拍卖利率证券体系,在2008年初轰然倒塌。一场场拍卖会失败,因为参加拍卖会的新投资者太少,不足以让现有的投资者抽回资金。那些自以为可以随时收回借款的投资者突然发现,他们的钱被冻结在了为期数十年的投资之中,无法解套儿。每场拍卖会的失败都会导致下一场失败,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些聪明得过了头的投资机制十分危险,所以就没有人再愿意往里边投钱了。

拍卖利率证券遭遇的这一切,与传染性的银行挤兑潮毫无二致,只是不叫这个名字罢了。

读者应当发现,这与1907年大恐慌很相似。在20世纪初期,类似银行的信托公司蓬勃发展,因为它们的运营不受监管体系的约束,从而似乎对投资者更为有利。但信托公司最终成为一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100年之后,同样的事情又上演了。

今天,那些作为“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通常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或“影子银行系统”。我觉得第二个名字更为贴切,更为传神。吸收储蓄、从属于联邦储备体系的传统银行,基本上是在阳光下运行的,账目公开,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但那些事实上是银行的非储蓄金融机构,其经营活动则要隐秘得多。其实,在本次危机爆发之前,似乎一直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影子银行系统已经变得何等重要了。

2008年6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演讲。他试图在演讲中解释,美国房市泡沫的破裂为何会造成那么大的金融危害(盖特纳当时不知道,其实最坏的事还在后头)。不用猜,这篇演讲是用“央行官员的专用语”写的,充斥着外人听不懂的行话,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盖特纳对金融体系失控的程度之高感到震惊: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