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银行的银行危机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我们在前文谈到,2007年上半年美国便已发生了一些严重的金融动荡,但直到8月初,官方的观点还是,房市衰退和次级贷款造成的问题已经得到控制,而且股市依然强劲,股市强劲说明市场认同官方的这一立场。但接着美国经济就大难临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在第八章引用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的话,他讲到了影子银行系统崛起带来的风险:“这一平行金融系统中的许多工具与机构,依靠还款期很短的负债提供的资金,购买了大量长期风险高、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这使它们在面临一种传统类型的挤兑时不堪一击。传统银行拥有存款保险等保护机制,足以使这些风险降低,但这些工具与机构却没有这些机制保护。”在这篇2008年6月所做的演讲中,盖特纳还描述了这种挤兑最后是如何发生的。盖特纳用很清晰的语言来解释,差点让人觉得不是一位央行官员在讲话。他说,这场挤兑的起因是与次级贷款有关的损失,这些损失破坏了人们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任,这又导致了一轮“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

这些融资安排(许多都是管理风格保守的货币基金)的投资者一旦从这些市场中撤资或威胁撤资,在这一金融系统里,一种自我强化的资产抛售循环就很容易发生。这一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动荡,并使各种类别的资产价格下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保证金要求被迫提高,一些客户的资金被全额收回,从而迫使更多的“去杠杆化”发生。随着资产被卖入状况不佳的市场,资本金的缓冲作用也被削弱了。而低质量的资产,尤其是与抵押贷款有关的资产,已经遍布整个金融系统,从而加剧了上述机制的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数量相对较少的危险资产能够在远为广泛的资产和市场上破坏投资者与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信心。

请注意,盖特纳强调了资产价值的不断下滑如何破坏了企业的收支状况,从而迫使人们进一步出售资产,形成一种自我强化、愈演愈烈的循环。我在第四章曾描述过1997年和1998年亚洲各国自我实现的金融危机的起因,即“去杠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美国的上述情况和那个过程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高度杠杆化的企业与机构遭受损失,这又迫使它们采取导致进一步损失的行动,从而一路循环下去。在当年的印尼和阿根廷,随着两国国内货币币值不断暴跌,人们不断遭受损失,在美国的例子里,随着危险金融资产的价值不断暴跌,人们不断遭受损失,但二者的基本道理是一样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