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克松庄园的新主人[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4岁的时候才看到了希望。参加平叛的人民解放军来了,看到奴隶们饿着肚子,没有衣服穿,他们就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让给我们。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我们指引了进行民主改革的发展道路,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坚信不疑,而且一定要永远走下去,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再回到过去,即便想一想也不行。我们终于挺直了腰杆,也终于敢说出心里话了。

“但是,那些旧主人和他们的追随者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次他们改变了策略,一些在叛乱中没有逃跑的人开始讨好我们穷人。大家想想看,我是个奴隶,他们来找我,并且说:‘不要轻信汉人的话,他们对你们没安好心,那些藏族干部都是些马屁精。’但我知道应该听党的话,听汉族同志的话。他们是汉人,但对我们像阶级弟兄一样好。我向上级检举了这些人的做法,而且成为改革的积极分子,奴隶和农奴们还推我做农民协会的领导。

“民主改革也把妻子送回到我的身边,我们又团聚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还分到七只羊,一头牛,15.5藏克土地[12],有新衣服穿,有一套家具。1959年9月,我和其他改革积极分子被送到北京、武汉、南京、天津、上海和鞍山等地参观,我们还见到了毛主席,也看到了西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未来。社会主义让大家有了财产,并且过上了新的生活。1960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克松的前进之路


从尼玛次仁和其他农奴和奴隶以及“那些没有主人的人”那里,我们知道了1959年后发生的事情。当时,他们已经是克松的干部。

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庄园的房子。37间房子过去都归管家、管家的随从和他们的家人所有,现在里面住着昔日的奴隶。在那里我们还见到一户人,分住在四个房间里,主人卓嘎次仁46岁,双目失明。她说她出生在“牛肚子下面”,孩子们也跟她一样。她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四间屋子,床上崭新的厚毯子,衣橱里的新衣服,还有灶头上的青稞饭和其他食物。1959年前,她家没有人尝过茶或酥油的味道,现在每人每年要用掉12块砖茶和15公斤酥油。她家分的地里打的粮食足够家用,结余的部分卖给国家,卖粮食的钱又能买生活必需品。他们还分到两头耕畜,一把好犁和其他工具,还有六只羊,家里人老老少少都能吃饱肚子,大家的心情都很舒畅。

阿旺向大家介绍了克松庄园分发生产资料的情况。他们首先召开了管家批斗会,大家讲出了埋藏在心底对克松庄园的仇恨。随后,大家对庄园的财产进行登记,并且平均分配了庄园的土地、牲畜和农具。1959年秋是他们的第一个收获季节,粮食产量和索康时期的产量持平。阿旺说:“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卖余下的粮食,我们也不用向别人交钱。和过去相比,我们吃的粮食还是要多一些。但我们还很穷,这也是我们1959年11月响应党的号召,从每家每户单独劳动转变为互助组的原因。”

这个决定让1964年每公顷土地的粮食平均产量增加到两吨左右,五年间粮食的产量增加了66%,这也是他们得到的第一笔共同财富。1965年,他们购置了43套新农具和92头耕畜。过去,克松庄园的地每年只翻一次,现在每年要翻三次,接下来就是粮食产量的连年提高。

灌溉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当时,索康的管家每年要给自家地浇三次水,大多数农奴和堆穷根本无水可用,灌溉水渠的维护情况也不好。就像阿旺说的那样:“难道大家愿意让索康分到更多水吗?”现在大家一起劳动,情况就不同了,互助组修了一座水库和多条用于灌溉的新水渠。1965年春天,40个人整整花了一周时间用于完善灌溉的设施。

克松周围都是其他组的土地,耕地的面积不能扩大,所以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只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要施更多的肥料。过去的肥料主要是庄园里牲畜的粪便,现在通过互助组的安排,可以节省出一些劳力,加上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能够派出一些人手去山上的牧场拾粪。1963年,为了方便拾粪还专门修了一条路;1965年,地里施的肥料是1959年的12倍。

除草也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在旧西藏人们很少除草,甚至还认为除草“不吉利”。

阿旺说:“不光是地种得更好,人也变得更好了。1959年这里只有管家识字,现在72个大人已经在夜校学习,包括我们的党支部书记。”说着,他朝尼玛次仁示意了一下。“62个孩子上了学,学校的三个老师也是在这里接受的培训,他们过去都是农奴和奴隶,他们分别是25岁的拉珠,20岁的次仁,还有才刚刚19岁的朗珍。

“有了互助组,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得到了照顾。阿达措姆现在75岁,8岁起就给索康当奴隶,63岁的时候因为眼睛失明,被索康赶了出去。整整六年时间,她都睡在田边的地头上,幸好有一条流浪狗可以靠着取暖。民主改革中她分到两藏克耕地,政府每年救济两套新衣服,家里的地互助组帮她无偿种着,大家都把她当作大家庭的一员,宁愿自家的地少施肥,也不会忘记她的地。1962年,她家的粮食产量是168公斤,1964年粮食产量增加到742公斤,几乎增加了4.5倍。现在,她生活得很幸福。”

1965年夏天,克松乡的农民正在筹划下一步的发展,但是它已经超出互助组这个简单集体组织的能力范围。他们了解到国内其他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这些曾经穷困潦倒的人,尤其是大多数年轻人,对这些做法给予了积极的响应。从技术上来讲,首先要着手完成的事情是实现电气化。作为大自然的馈赠,西藏到处都是流速极快的山间溪流,第一座水电站虽然已经建成,如果要建小型农村水电站网,就只能依靠集体所有制的力量来实现。

阿旺说:“现在我们正忙着建水电站,20名社员在搬石头垒大坝,县政府还分给我们一台发电机,几个年轻人已经去拉萨学习如何发电,要不了多久的时间,大家也能用上电灯,这可是索康当年都没有过的东西。现在,我们正在为人民公社的成立做准备,30个年轻人学会了记工分,我们还培训了6名会计,全体老少都盼望能早点实现人民公社。有一个老爷爷叫次仁罗布,今年72岁,他经常念叨着说,希望能在他去世前看到人民公社成立。当然,他的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实行民主改革后,大家对能够摆脱索康的压迫已经感到十分知足,并且不再抱有其他什么想法。但是党让大家不要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一定要开阔眼界。现在,几乎不需要人督促,不管多早去地里,你总能看见有人比你去得更早。从现在开始,发展将会越来越快。”

他们发展得的确很快,老次仁罗布没等多久时间,克松人民公社于当年宣告成立[13]。

※※※

1976年我第二次去克松参观,当时尼玛次仁和阿旺还担任着领导的职务。

我们又绕着老庄园走了走,而且每迈出一步总会有新的发现。

当时拖拉机正在刚刚收完庄稼的地里复耕(1965年克松村还没有一台拖拉机,现在已经有四台拖拉机)。复耕是为秋播做准备,几年前这可是大家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事情。当时由于还没有能适应西藏气候的越冬农作物品种,加之没有机器,种这些庄稼需要的准备工作总不能按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