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帕拉庄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955年第一次进藏,帕拉家族偌大的封地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在《大英百科全书》(1951年版)“西藏”部分,帕拉家族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准备进藏前我还专门复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那么,帕拉家族是怎样成为《大英百科全书》一个重要参考的?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帕拉庄园临近日喀则,去那里十分容易,英印政府在那里长期设有办事处、贸易站、邮局和监狱;第二,大约一个世纪以来,帕拉家族本身与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密切相关。后来,我在庄园里见到许多英国民间代表和军事代表的照片,帕拉家族常常在那里款待他们。

查尔斯·贝尔爵士在这些照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他曾经是英国驻锡金的行政长官,还担任过英国驻西藏的行政长官。几十年来,他在英国对藏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西方舆论的主要影响者。对于他和帕拉家族的关系,贝尔曾经写道:

索南旺杰出身于西藏贵族家庭,他是我在西藏时期的向导,也是我思想的启发者和朋友,我到西藏之前他就为我做过事。一连七代人,索南旺杰的先辈们都曾在西藏噶厦政府任职,这是西藏俗官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到他父亲那一辈的时候,这种状况出现了变化,而他……后来帮助了一个秘密考察西藏的印度人,随后索南旺杰进入我所在的办事处为政府效力(英印政府)……这个帕拉庄园的后代给了我诸多的帮助。[1]

因此,帕拉庄园与帝国主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它们在西藏封建时期的地位。

《大英百科全书》“贵族”小标题下有关西藏的文字这样写道:

帕拉庄园有1300个农场和13个草场,每个草场大约15~20户家庭。[2]租户以劳务、粮食和现金等方式支付租金,贵族按比例拿出部分现金和粮食上缴政府。贵族也可以把农民欠自己的差役转移给政府,让农民为官员的出行提供交通(乌拉),等等……

该书的“农民”(应该写为“农奴和奴隶”才合适)小标题下是这样写的:

农民要离开土地须征得地主的同意,农民的请求往往不会得到允许。即便得到同意,农民还要支付很多钱才能赎回自己。

农民必须要使用一个特殊的词称呼地主……较大的封建主拥有大批佣人,他们给主人纺线织布,织的布除供主人自己使用,还可以出售给他人。

奴隶可以自由活动[3],但是每天早晚都要点名。

在书中“牧民”的小标题下,可以看到帕拉家族有2万多只羊。

1955年我们一路记者曾经去过日喀则,但没有去帕拉庄园看看,即便当时我们去了,恐怕情况也是一样。庄园的主人当时还住在那里,他们也许会设法讨好我们,大家恐怕连跟农奴交谈的机会都没有。1955年,帕拉家族还呈现出“上层社会进步人士”的形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忠实公民,拥护民主改革,就像他们后来修建“托儿所”表现的一样。

直到1965年,我去帕拉庄园的行程才得以实现。当时,原来的主人由于参加1959年叛乱已经逃往印度,农奴成了庄园的主人,他们也敢于说出心里话。那个时间才是访问帕拉庄园的最佳时间,因为要了解底层的情况,最好的方式是等他们获得翻身之后。

截至1965年,帕拉家族的自营地已经成为江孜县第二解放乡的中心。帕拉·土登沃丹[4]作为庄园最后的主人,曾经当过十四世达赖喇嘛的仲尼钦莫(大管家)[5]。当时乡政府也设在这里,有些房间像博物馆一样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面貌。红旗在我们头顶上飘扬,庄园现在的主人在大门口迎接我们。他过去曾经是一名马夫,常年和马住在一起,吃的是剩菜剩饭,不管哪个主人骑马,他都要手和膝盖同时着地趴下,让主人踩着脊背上马。

在客厅,大家坐在昔日主人用厚垫子装饰得十分漂亮的凳子上,一群昔日的农奴和奴隶向我们诉说着庄园的过去。这个庄园有120个房间,分别属于两个家庭,一位是常住拉萨的帕拉·土登沃丹,另一位是他弟弟帕拉旺久。帕拉旺久长期住在这里,有十个上等佣人和一百多名家奴来服侍他。一个奴隶告诉我们说:“当时我们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帕拉旺久养了四条狗,三条养在楼下,每天要吃一公斤粮,养在楼上的狗和主人吃同样的东西。而当时奴隶只能吃到一些用很差的青稞熬的稀粥,这些青稞要么已经发了霉,要么就掺着杂草,并且粥很稀,经常能看到碗底。”

他们还愤怒地向我们讲述了奴隶主是怎样惩罚和羞辱奴隶的,这些惩罚和羞辱通常是按庄园的“习惯”做法和主人一时兴起为庄园制定的规则来实行的。女朗生要生孩子,只能生在外面,不能生在庄园里或庄园的外屋,生完孩子三天后不回来干活就要挨打,或者被关进帕拉庄园的私牢里。生病的奴隶要么自己爬出去,要么被抬出去,“禁止死在”庄园里面。“违反这个规则的尸体”不能从门口出去,只能从墙上扔到外面。

他们还给我们说:帕拉庄园规定,本庄园的奴隶只能和本庄园的奴隶通婚,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白玛朗杰的妻子不是帕拉庄园的奴隶,他因此被关进大牢暴打1000下,腿上被打得几乎体无完肤,还要翻过来接着打。白玛朗杰最终活了下来,但腿部落下了残疾。

尼玛桑珠和来庄园干活的铁匠相爱,并且怀了身孕,主人骂她是“黑骨头”(属于贱民铁匠阶层),并把她赶了出去让她去饿死,襁褓中的孩子也不让带出去。奴隶们回忆说,帕拉家族把他们当成像狗和猴子一样会表演的动物,如果干活学得稍慢一些,就要被压到热水里烫,放到火炉上烤。他们八岁就要下地干活。

达瓦次仁一岁那年阿妈去世,奴隶主把她的财产据为己有。[6]

人民解放军到来之后,帕拉庄园的两兄弟才决定要参与民主改革。有一次在内地参观,他们看到专为劳动的妇女修建的日托所,回来后他们说也要在庄园里建一个类似的托儿所。我们见到了那个托儿所,在一个小院子里面,托儿所四周都是猪圈。互助组的组长介绍说:“托儿所大概放了60个小孩,一半孩子死于饥饿、疾病或食物中毒,仅1953年一年就死了15个孩子。其实,他们办托儿所的真正目的,是在白天把女奴和孩子分开,这样她们就能干更多的活。托儿所由一个年龄很大的老妇人照看,她尽管很用心,但因为孩子太多,照顾不过来,他们经常躺在自己的屎尿里,有时候甚至还抓起来吃。”

帕拉家族的贪婪和淫威毁掉了所有家庭,情况相对好一些的佃农也是如此。拉巴江村是一个佃农,帕拉家族霸占了他家的小果园,绝望中他跑到拉萨向达赖喇嘛的法庭申诉。但是帕拉家族在那里也很有势力,他们胡乱写了个条子,就把拉巴江村打发回去,并且将他在庄园阴暗潮湿的私牢里关了十年。1958年,西藏叛乱和民主改革前不久,拉巴江村离开了人世。请大家注意,即便是贝尔这样偏袒农奴主的人,在写给达赖喇嘛的信中也曾经提道:“法律禁止直接上诉,上诉者会因此被立刻投入监狱,但即便这样,他们最后也想获得一个合理的裁决。”[7]但是为了一个合理的裁决,拉巴江村等了整整十年也没有等到。下面,我们把这个例子和达赖喇嘛书中轻描淡写的无耻言辞做一番比较,这本书也许是他逃到印度后由他人代笔所写。书中写道: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下,“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