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帕拉庄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们觉得在所有官员之上有一个他们绝对信赖的地方,最后的申诉在那里能够讨得公道。而实际上,沐浴在达赖喇嘛宗教荣耀中的统治者都是遵守传统且有教养的,不可能成为一个不公正的独裁者。”[8]

就财产权而言,这个事例表明一直到20世纪中期,西藏庄园的农奴和12世纪英格兰封建时期的农奴在地位上十分相似。当时的规则是“农奴的一切都属于贵族”,并且农奴“在依据法律反对主人方面没有任何权利”。[9]

离开所谓的托儿所,我们又来到帕拉家族昔日的住处,它们反映了西藏变为半殖民地后封建农奴主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使得帕拉家族需要金钱才能享受到外国的奢侈品和其他的玩物,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身份,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奴隶主对庄园奴隶和农奴的残酷剥削。当时,房里只剩下一部分私人物品(很多东西1951年和1959年已经被装船运到印度),但也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衣柜里存放着很多用珍贵的锦缎和英格兰布料做的衣服,还有达赖喇嘛政府官员所戴的进口斯特森官帽;女性用的装饰品则有大颗的藏式钻石吊坠,以及价格不菲的瑞士金表。为了供自己打扮和寻乐之用,帕拉进口了英国牛皮做的镶银化妆盒,各种高档体育装备(包括马具、滑冰鞋和羽毛球拍),还有整箱的苏格兰威士忌。庄园寺庙进行传统宗教仪式要用到的物品包括用处女大腿骨包银做的长号和人头盖骨做的酒杯。所有这些财富和奢侈品有些留在国内,有些已经被运往国外,它们都是穷人和被压迫阶层辛苦劳作和苦难的结果。

现居国外的车仁·仁青卓玛[10]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第一手资料。在帝国主义入侵西藏时期,西藏上层社会十分喜好国外(以及国内)的奢侈品。她写道:前夫擦绒一直担任受英国支持的西藏地方政府的俗官,“对任何新东西都好奇,喜欢买餐具、收音机、手表和照相机”,他还“收藏玉器和名贵家具”,并“把一名厨师送到印度学习西餐的制作”。[11]为了得到一个对宗教虔诚的美名,“他叫裁缝用不同颜色的优质缎子做了100件楚巴[12](一种大襟长袍)、100件真丝上衣和50个红色丝带”,上面都编有号,等他死后发给做法事的神职人员使用。

帕拉庄园所有的财富都来自农奴和奴隶,现在我和他们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自1959年来发生的变化。他们的话语既简短又意味深长,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了比较:“过去我们没有房子,现在我们有房子住。过去没有衣服穿,也没有东西吃,现在都有了。过去我们没有像样的衣服穿,现在我们每人至少有两件体面的衣服。过去我们为种子和食物发愁,现在再也不用了。过去常常有孩子死掉,现在他们都活了下来,并且都上了学。”

1965年,这个原来是庄园的村子有38户人,成立了3个农业互助组,耕种着77公顷土地。过去,由于要给帕拉家族做劳役,粮食的产量很低。而到1965年,粮食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在帕拉“自营地”时期,帕拉庄园有15头耕牛和18只奶牛,我们去的时候牛和羊分别增加为27头和43只,而且都归翻身农奴们所有。

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之初,90%家庭需要政府的救济。到1965年,几乎无人再需要救济。

这个进步也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提供贷款,免费发给农具等),但主要原因还是人民解放后获得的主动性。在帕拉庄园监工的皮鞭下,种地几乎不用肥料,地里的草比庄稼还要多,病虫害也十分流行(消灭病虫害,除了请喇嘛诵经,禁止使用其他任何方式)。民主改革使农民的身心都得到解放,地里的草除干净了,农药也替代了咒语。仅1964—1965年冬,全乡用28万袋沙子、塘泥和木灰改良土壤,互助组对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更加促进了这些措施的落实,村里还栽了很多树,农民们正在谈论下一步从互助组转向合作社,甚至直接成立人民公社的事情。

“现在,红色印章掌握在人民手中。”这些话在新西藏使用的频率很高,从帕拉庄园的昔日奴隶那里,我们也听到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在旧西藏,红色印章曾经是贵族和上层喇嘛的特权,其和判死刑、肉刑、强迫劳役和奴隶交易总是联系在一起。现在,它掌握在人民解放行动下组建的人民政府手中。

1965年,帕拉乡当地政府(人民委员会)由23名代表选举产生(这些代表是从乡里548人中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中有5名妇女,18名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以及5名“中农”。根据联合统一战线的政策,乡里还邀请了一名庄园昔日的管家做顾问,此人没有参加1959年的叛乱。

新上任的领导不讲排场,自己也亲自下地劳动,而且成分越低的人受到的关注越多。我们听说有位委员盖房子很在行,他刚刚帮一个年龄大身体差的农奴修好了房子;还有一位委员在尼洋河水位上涨威胁到青稞地的时候,脱下衣服包住大石头堵住河堤上的一个溃洞。

这些都是1965年我们在帕拉庄园和临近庄园了解到的情况,这里已经成为江孜县第二解放乡的中心。离开的时候,我们刚好从新修的小学门前经过,当时,放学的铃声刚刚响过,小学生们在操场上互相追逐嬉戏,他们的叫喊声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大英百科全书》“西藏”条目下的那些内容已经过时得太久太久。

※※※

1976年,在帕拉庄园基础上成立的互助组成为光明公社的一部分。当时,人民公社已经成立十年之久。

公社的领导们说,促成公社成立的原因与克松庄园的情况十分类似,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斗争源于在私有财产上固有的贫富两极分化,互助组本身无法消灭这种分化,而且这里的贫富分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当时的一个解释是,因为帕拉庄园靠近江孜老商贸城镇,帝国主义的长期入侵通过附近的印度边境在这里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种子。

1959年,获得土地和牲畜的农奴和奴隶中有部分人很快发现,把土地和牲畜利用起来比较困难。作为家奴,他们过去主要干一些诸如扫地、养花、喂狗、纺线等这样的活,对怎样种地了解不多。现在虽然按人头分了土地,但那些老人和孩子多、劳动力少的家庭根本种不了,有些人因为急用钱,就把牛马卖给一些家境较好的社员。

但是,这些家境好的社员又利用多余出来的牲畜去乡里搞运输,有时候他们还会把牲畜租给别人干农活。没多久,每头牛一天的使用费用跟四个人劳动一天的费用不相上下。在当时的自由市场上,牲畜的价格也因此不断上涨,再用原来的价钱根本买不到牲畜。穷人家没有牲畜,就只好把地撂荒或者卖掉,靠给别人干活谋生,甚至还有人把民主改革中分的衣服和家具也卖了。

刚刚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朝一个不同的方向上走,甚至出现了有人不种地不参加集体劳动的情况。种地的人少了,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穷人开始说互助组是“互助但没有让大家共同受益”。因此,他们最渴望的是实行更先进的集体所有制。

与西藏其他地方一样,光明公社成立了。1967年,紧随互助组之后成立的人民公社,经济上仍然像一个初级或者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虽然在劳动中,人民公社把土地、牲畜和工具集中起来大家一起使用,但仍然是谁投资谁受益,投资的多少决定着收入的多少。在政治方面,也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从一开始人民公社就是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