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章 国营农场的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设”的政策。农场的基本建设包括开凿一条90公里长的人工河和水渠,以确保防洪、灌溉和排涝的需要。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搬掉50万吨土和石头,栽种大约60万棵树构筑防风林保护带。1965年,农场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

农场当时有9台拖拉机,7辆卡车,还有钢犁和其他畜力农具。一些工具西藏本地已经能够生产。照明、磨面、锯木和其他辅助经营的用电来自纳金水电站。农场工人的平均工资为每月40元。

另一方面,农场作为当地农民的培训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至1965年,9台拖拉机培养了60名司机。藏族工人中2名成为卡车司机,1名成为电影放映员;8人担任了生产队队长、副队长、政治指导员或助理指导员的职务,12人加入共产党,26人加入共青团。农场最为骄傲的是,它不仅培养出技术人员,也训练出了掌握一定技术的革命者。

“八一”农场和西藏其他部队农场取得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西藏人民,促使他们从互助组向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迈进。

在1976年,“八一”国营农场和我们见面的是副场长参本。他人到中年,身材健壮,是一名人民解放军军官。

农场把过去的很多土地和新开垦的土地都交给了附近的藏族公社,因此农场的土地面积减少为173公顷。

当时,农场的小麦平均产量为每公顷6吨,几乎比1965年翻了一倍。农场还种了大量的蔬菜和苹果。酥油作为农场的一种产品并不在这里生产,它的加工在农场北边和东边的草场上进行,那里养着5000头牲畜。

当时,农场约80%的工人和40%的干部都是藏族人。

注释:

[1][译者注]按照原著译为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经译者查证,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的全称应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2][译者注]原著中此人名为Zhang Taiying。经译者查证,似乎应为“七一农场”首任副场长张纪增。

[3]冬小麦的缺点,见第65页。

[4][译者注]原著中为Friesians,是一种黑白花种牛。

[5][译者注]“七一”农场为“七一”农业试验场的简称,作者在文中多次使用这个简称。

[6]第16条“……西藏地方政府协助人民解放军购买和运输粮秣及其他日用品”(资金由中央人民政府提供)。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