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九章 工业——从无到社会主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951年西藏解放的时候没有机械工业,也没有工人阶级。唯一能看作工厂象征的是达赖的造币厂,里面的工人是地方政府的农奴,靠模具手工制造银币和铜币;还有一座功率约为100千瓦的小型发电厂,由英国人建造,但已经年久失修,且只为贵族们提供用电。一位农奴电工的儿子告诉我,因为未能修好电厂,他父亲被关进监狱。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西藏落后工业的情况,尤其反映了西藏社会的落后情况。

社会落后是工业落后的原因。从古代时期开始,西藏就有手工艺制造技术,其中包括金属加工技术,但铁匠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甚至是农奴阶层中的最底层。西藏矿产丰富,但是深挖开采被视为亵渎神明,是严格禁止的。在旧西藏,轮子未被用于交通,但是用手来快速转动的转经筒却做工精巧,转动平衡,轻轻一推,就能转动一个半吨重的庞然大物,有些转经筒还用水力来转动。而水力在世俗生活中的唯一应用是磨面,还归庄园贵族拥有,他们对此收费很高。

解放后西藏工业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转经筒轮到西藏制造的发电机组;从干牛粪为主要燃料到采煤、石油钻探、地热的初步利用到使用太阳能;从手工金属制造到农业机械制造;从家庭纺织到毛织品的工厂化生产;从手工剥皮、光脚在鞣剂里踩踏到使用机器加工皮革产品;从手工造纸的一次一张到可以生产出很大纸卷的工厂造纸;从油墨木版和手推墨辊一页一页印刷宗教文献到轮转印刷机每年生产数百万种的藏语书报等等;所有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封建制度下,像农奴和奴隶一样工作的零散手工艺人已经被合作社的自由技工所代替,被社会主义社会先锋队——新兴的工人阶级所取代(他们的队伍虽小,但数量正在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工业生产之中。

※※※

1955年我第一次去西藏,两条进藏干线公路已经修好,从中国内地绵延几千公里通到西藏。汽车运输早已开始,但是工业面貌和社会面貌一样,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拉萨废弃的老电站尽管得到了修理,仍然只有125千瓦的发电能力。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两个新工厂。达赖喇嘛曾请求并获赠到一个小型地毯工坊,其简易设备还是解放军机修工制造的。西藏的第一份报纸《新闻简报》是一个四页小报,每期印刷量3000份,由平版印刷机印刷。该机是首批从陆路运进西藏的机器之一。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导下,中国中央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提高西藏的生产技术。一个包括设计师、工程师和技术员在内的工作小组正在调查西藏的水力资源和地质资源。该小组首先提议建设三个新企业:一个小型水力发电厂,用于给小企业供电;一个皮革厂,用来加工皮革;还有一个小型钢铁厂,用来制造手工农具;总共工人人数只有500人。即便是这么小的工业规划,也遇到了很大的社会阻力。除了铁匠和皮匠的“贱民身份”以及对采矿业的禁忌外,每个企业的选址和招工都要得到封建地方当局的同意。在夺底新电站选址的地方,贵族经营了十个水车,必须说服他们并给他们付清款项。途中有很多神圣的玛尼堆,进出的道路还得绕开它们。对于每项工程,地方政府都会任命自己的官员负责。纯粹的技术事项除外,只有这些被任命的地方官员才能够招募管理藏族工人。

在西藏,工资本身还是个新事物,由中央政府统一发放。在这件事上,中央政府没有退让。地方政权想把工人的劳动当成为封建阶级效力,以避免破坏当时的阶级关系。工人尽管有了工资,但是在人身地位上还是农奴,他们自己能留下的工资不多,绝大部分最终还是进入他们主人和官员的口袋里。

事情真正开始变化是在1959年民主改革打破束缚科技和人民的封建枷锁之后。

随后的发展可以从下面的表格中看到。表格比较了民主改革前的最后一年1958年、民主改革的最后一年1965年和社会主义早期1975—1976年期间的情况。

截至1977年,西藏的工业占到农业、牧业和工业总产量的27%(以币值来测算)。西藏工人阶级有74,642人,其中36,745人是藏族人或来自区内其他少数民族(据工会报告,截至1978年,这部分工人人数已经上升到4万人),这还不包括在工地上做临时工的公社社员。这些人只挣工分,而不领工资。

民主改革前,新工厂主要由内地来的汉族人操控机器,他们不受封建统治的管制。1959年民主改革后,藏族工人成倍增加。在随后的十年里,尽管汉族工人本身也增加了很多,但藏族工人的人数几乎增至汉族工人人数的两倍。个别大的工厂——对西藏来说全新的工业部门——是从上海或其他地方整体搬入。在这些厂子里,开始的时候汉族工人的比例很高,但随着藏族工人接受培训,汉族工人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表19-1 西藏1958—1976年工厂和工人数量情况对比[1]

表19-2 工业占西藏经济总产值的百分率(按价值)

西藏工业产品多样性的初期增长见下表。

表19-3 西藏1965年的工业产品

这个表中的内容尽管不多,但对于西藏来说,50年代中期以前还根本谈不上什么机器制造业,这些进步代表着西藏工业质的变化。在规模上西藏现有的企业规模仍然有限,最大的企业有1500人左右,有几家企业是500人左右,其他的则更少;那些需要重型设备和运输量庞大的厂矿企业只能等铁路修进西藏后才能发展。

在资金方面,新工业是中央政府和内地省份送给西藏人民的一份礼物;我们1976年见到的工厂中,仅有一小部分给国家上缴利润。

对于西藏消费者而言,不管是本地生产还是外地运来的所有工业产品的销售价格都很低。在电价方面,农用电每度电费为5分钱(约3美分),工业用电是7分,城镇居民用电是1角5分,都比其他省份便宜。[2]农业机械以生产成本的半价形式提供给公社和生产队,有时甚至是完全赠送;区外生产的消费品在藏零售价和北京一致,数千公里的陆路运费或空运运费以及路上的损耗均由国家承担。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自给自立,这在国内其他的省份已经实现。

1976年优先发展工业的顺序为电力、煤炭和其他燃料、农业机械制造与修理、建筑材料和交通。

※※※

西藏需要解决自己的“能源危机”,工业不能再靠牦牛粪或柴火等当地传统燃料来维持运转,几乎所有的山谷、河流和山溪都是潜在的水电资源。公路一旦修好,就可以引进涡轮发电机,尽管并不是大型的发电机。

1956年,功率660千瓦的拉萨夺底电站开始提供照明用电。两年后,城外的纳金开始修建一座新电站,设计功率为7300千瓦,主要提供工业用电。地方当局表面上同意,私下却刻意阻挠电站的施工。1959年叛乱平息后,电站的建设施工才取得真正的进展,其中包括在拉萨河上修建大坝来形成水流落差。1960年4月,计划中的六台涡轮发电机有两台已经开始发电,这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胜利。当时周恩来总理正在外国访问,还特意从国外发来了贺电。

这两座电站成为电站的先锋,其从农奴、奴隶和年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