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十章 新社会的老手工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他们只能和牲畜睡在一起,或者睡在厕所里。在他们的故事里,就像黑暗中的回声一样,我们不时能听到旧僧侣贵族的名字。

“我是噶厦的奴隶。”

“我的主人是贵族拉格夏。”

十年前,这些名字在西藏是响当当的名字,而民众的言论自由受到压制,现在人民畅所欲言,刚刚过去的一切仿佛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就其历史和发展而言,这个互助组是我第一次进藏和第二次进藏之间手工业变革的典型写照。下面是一些这些变革的详细资料:

成立:1960年民主改革时期,在党帮助和组织手工艺人的政策支持下成立。

资金:从7400元国家贷款开始到1965年积累资金6.4万元,无外债。

鞋类生产:从1961年8371双增加到1964年的1.3万双,种类从6个增加到83个。产品使用寿命和人均产量延长和增加一倍,销售的价格低于从前。

日工资:最低1元,最高2元。

福利:短期病假期间发50%工资;慢性病有特殊补贴;享受免费医疗。

教育:起初都是文盲。到1965年,6个成员能读能写能记账。除了年龄较大的人,其他人都在学习班学习。

所有权:四台机器和绝大多数手工工具归集体所有,有些工具是从组员手中买来。

管理:组员全体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干部均由选举产出。

销售:绝大部分产品通过国营贸易公司直销给消费者。农忙季节,巡回小组到农牧场现场维修。拉萨设有产品直销零售店。

离开拉萨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又去了那家互助组,取回我们在那里定制的靴子。当时我们发现里面灯火通明,年轻成员在给招牌和布标横幅上印字,年长一些的正在熟练地把靴子和鞋子装进牦牛皮马鞍袋(他们告诉我说:“样子过时了,但能用20年。”)米嘎向我们解释了最近晚上忙碌的原因:第二天是雪顿节,人们将从四面八方赶往拉萨,在达赖喇嘛昔日的夏宫罗布林卡参加戏剧演出和展销会,互助组就是正在为他们准备东西。

11年后,我再次到访这个互助组,此时它已经发生了两次新的变化:1966年,发展成为合作社;1970年,成为市级企业拉萨鞋帽厂。不仅工人人数翻了一倍多,从91人增加到197人,而且生产规模增长了十倍多,达到生产12万双鞋和7万顶皮帽的规模,这得益于从手工生产到半机械化生产的转变。现在工厂有120台机器(大多数是像缝纫机一样的小型机器,也有一些大型机器)。老的生产方法,如脚踩鞣革法,已经不再使用。

互助组老一辈创始人多数已成为工厂革委会委员或工会领导。一些青年工人被送到内地省份学习技术;工厂的所有职工,无论工人、管理人员、党员干部全部是藏族。

工资和福利制度,包括退休制度,都与全国其他国营企业一样。

※※※

许多较大型企业在西藏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也是从昔日农奴工匠组发展而来,其中就有拉萨农业机械厂和其他几个地区的同类工厂,它们已经不再有手工艺生产特点,所以在有关工业的章节中有详细介绍。

其他企业则从手工艺生产发展而来,特别是贴近消费者日常需要的一些生产企业,它们分布在街头巷尾,依然停留在合作社阶段,而且还将继续保持下去。1976年,拉萨著名的八廓街上手工艺合作社数量众多,有些综合合作社包含着不同的行业。有一家合作社不仅生产地毯和针等不同种类的产品,而且还有一个修建房屋的建筑队,它的生产一部分来自国家的合同,一部分直接面向消费者,把老百姓的羊毛加工成氆氇或坐毯,也可以把粮食加工成面粉等等。

其他合作社有从事服装生产的,还有生产其他多种家庭或生产用的产品的,其中包括木制搅乳器、陶器、钣金容器和篮筐等。

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手工艺品生产将会继续保留,如马鞍,挽具饰品,手柄精美的藏刀,染色或绣花藏靴,颜色鲜艳的织锦妇女用布边围裙,还有传统乐器。

所有合作社的产品主要销往国营贸易公司,或者是与国营贸易联系密切的合作社零售点。

老手工艺人也教授学徒,大部分学徒都受过小学或中学教育,而且学徒期还享受一定的工资。在日喀则地毯厂、农村的陶器厂和其他一些地方,我们看到一些青年学徒正在接受训练,有的已经能独立工作。

※※※

1980年,在当时采取的整体宽松政策下,所有手工艺的生产方法应该实现工业化和工厂化的观点受到批评,而且在一些地方被搁置了起来。手工业者根据技能的特点和当地条件,可以选择以他们喜好的形式进行联合,或者选择单干(没有雇佣劳动)。人人可以获得贷款和原材料,而且一段时期内实行免税。他们可以在市场上自行销售自己的产品。

很快,曾经短缺的传统货品在市场上数量激增,包括手织氆氇,和其他任何机制布相比,这是很多藏族人的最爱。也有按照用户爱好定做的民族衣服,也有与民族习俗相关但却在极“左”思想下被当作倒退而遭到错误排除的一些东西,这里就有深受西藏人民喜爱的绿松石个人饰品,彼此交换用来表示友谊与敬意的哈达,还有节日庆贺用的各式其他东西。同样,宗教饰品制作也得以恢复,供应继续信教人士。从事历史遗迹恢复的工匠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很多人从事古老藏戏这项复兴艺术的服饰制作。

所有这一切不仅激活了西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也给很多人带来额外收入;它也确保在社会主义西藏,无论是为了美化装饰还是实际使用,人民钟爱的手工艺将不会消失。

注释:

[1]F.格瑞纳德,《西藏和西藏人》(Tibet and the Tibetans)(伦敦,1895年)。

[2]1976年,又过去了11年,我们听到了由自治区一名农业领导尼玛报道的一则关于西藏全区公社的简报。尼玛今年35岁,身形消瘦、中等个儿。他原来是一名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儿子,最初被安置在“解放新村”里。根据其他干部的说法,他可能是西藏去过最多公社的人。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