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十六章 西藏的高等教育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西藏自治区现在有4所本科院校。这对于一个解放前普通教育甚至连小学都没有的地方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中三所院校在西藏自治区内,另一所,也是建校时间最长的一所却在异地办学。

1975年西藏自治区的师范学院成立,学校选址拉萨,其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的“师训班”。

林芝的农牧学院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78年,但我们在1976年就看到,已有数百名学生在教室上课,虽然校舍还未完全完工。

西藏医学院也坐落在林芝,于1978年正式招生。

西藏民族学院1957年建立于咸阳市,是西藏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高校,农牧学院和藏医学校就是从该校分离出来的。该校隶属西藏自治区,是西藏高等教育的开端,其选址西藏以外的地方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后文会有详细解释。

此外,中国其他省份的许多民族研究所、高等院校也都一直招收西藏学生,待完成学业,再将他们派遣回西藏工作。

※※※

1976年,我们看到自治区师范学院在昔日的一个贵族庄园里建起了宽敞的校舍。在校生565人,其中女生232人。所有学生均为藏族或西藏境内人数较少的一些少数民族,如:洛巴、门巴、夏尔巴人和纳西。学生中有2/3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

该校主要是为西藏的中等教育培训教师,包括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为三年,对于未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入学者,还需要上两年的预科课程。

当时,所有的老师分别属于两个系:(1)政治文化系;(2)数理系。所开课程有藏语文、汉语文、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及工农业知识,这是1970年精简后的课程。

114名教师中,藏族79人,汉族32人,其余的教师来自其他少数民族。从社会阶层看,大多数教师都来自昔日的受剥削受压迫阶层。

我们见到了该校的几位领导,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

副书记次仁乌坚,藏族,曾经是来自拉萨的农奴。1956年参加革命时他还是文盲,后来曾在内地的民族学院学习过。

张云,汉族,革委会委员,曾经是中国北方天津市的一位穷困农民,参军后接受了教育,后当了干部。

洛桑达瓦,藏族,数理系的教师,出身于四川甘孜的一个上层家庭,1950年入党,曾多次作为西藏自治区代表前往北京并受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的接见。

何绍三,云南省纳西族人,汉语文教师,是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成员。他是在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先加入了少先队,后来又成了共青团员,最后加入了共产党。他老家是一个纳西族、汉族和藏族比邻而居的地方,他通晓纳西、汉、藏三种语言。何绍三是在昆明和北京的民族学院接受教育的,他是解放后至家乡办起大学这一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新型知识分子所受教育的典型代表(这一阶段并不是教育的空白期,而是一种积极的准备)。

人们告诉我们,自治区师范学院的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端正学习动机——为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昔日农奴、奴隶在旧社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现在请他们来和学生们谈心,以坚定学生们建设新社会的决心。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学”。

1976年教学工作有一大半是在校外进行的。师生们去村子和工厂进行实地调查,深入到当地的政治生活中去,每年还有一个月要去达孜县的公社干农活,去拉萨的农机厂进行工业生产劳动。

为了加强职业实践,学生们轮流在农村学校任教。这不仅有助于他们锻炼,还能加强当地的师资建设。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教育应尽可能自给自足,不给国家和人民添负担”。遵照这一主张,学校自垦田地,用来解决师生的伙食;还建立了工厂,为学校自己及国营贸易生产小商品。

作为一所地区规模的学院,师范学院建立在过去的一所中等水平的“师训班”基础之上。这个“师训班”现在还在拉萨,但变成了一所市属院校(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和阿里也有一些这样的学校)。

在1977—1978年间,这所学校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宗旨(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并要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没变。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思想来纠正“文化大革命”对该宗旨的扭曲。学校急需教师,所招教师既要政治过硬又要专业知识雄厚,学校愈加看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并通过考试来选拔教师。因为若没有这样的教师,大部分群众就会被剥夺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更别说懂什么技术和实际知识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

※※※

1976年,西藏农牧学院还在建设中。这所学校被草木繁盛的山峦环绕着,和尼洋河上的白色石桥所连接的林芝工厂隔河相望。平房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宿舍楼刚刚落成,周围还有许多施工工地[1],其中有报告厅和行政楼等。这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推土机、起重机都在忙碌着,工人们也在脚手架上攀上爬下地忙活着。工程营部队在管理着这些机械,附近的厂子就是他们建成的。砌墙、铺管道、屋内布线之类的体力活儿主要由老师和学生完成。

1976年秋,该校的在读学生和校区内其他学生(包括附属学校,主要解决职工子女就学)共839人。学校也有来接受短期轮训的学生。教职员工及家属约400多人。

农机系的一部分学生在制造农具,其既在完成作业,又在对西藏农业机械化做贡献。另一部分学生在组装钻探设备和水泵。他们的指导老师中有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汉族老师,此前他在咸阳教授了17年的机械加工车间实践操作,后来他志愿和他的藏族学生一起来到林芝这个海拔将近3000米的地方。这对于一位久居平原的60岁老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剧烈的变化,但如此也体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在兽医系,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学生在室外观摩用针灸为马治疗急性腹痛的演示操作。虽然他们在学习现代科学,但传统的治疗手段并未废弃。

直到1978年9月,国务院才批准西藏农牧学院正式成立。其遵照“四人帮”垮台后全国范围内执行的建学标准成立。学校有5个部门9个学院,包括农业、畜牧业、兽医、林业、农业机械化[2]、农村水力发电、农业区域管理和会计。学生有524人,通过入学考试录取,学制4年,教师120人。教学设施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还有试验农场、牧场和一个森林基地。

西藏党委书记巴桑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宣布,学校应该为以农牧业为主的西藏经济多培养合格人才。“四人帮”曾以他们的“两个估计”,企图限制西藏的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这两个估计分别是:(1)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这17年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2)将那时和以前所有接受过培训的毕业生都打上“资产阶级”的烙印。现在已纠正了那些歪曲的事实,也为不公的待遇平了反。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将得到切实贯彻。

为了响应前不久党中央提出的号召,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学术培训,也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条件保障。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