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三、趁火打劫(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十三、趁火打劫:俄国入侵东三省

在中国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对华大多采取攫取商业利益的方式,但俄日两国则在商业利益之外,还有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危害也较其他列强更大。

1896年6月,俄国利用清廷在甲午战败后的困境,以“共同防御”日本的借口诱迫清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学术界一般称为《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中,清廷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并规定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由此﹐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中国领土上的中东铁路,直达海参崴。

庚子年,当京津一带的义和拳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东北地区的拳民也有所活动,这使得中东铁路上的俄国人感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停止筑路工事并将沿线的职工及其家属和护路队等都集中于哈尔滨。在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俄国在5月底便在中俄边境线上集结了7万人的远东边境部队,随后中东铁路沿线的“护路”部队也由原来的4500人激增至1.1万人。俄国此举,虽名之曰“护路”,其中亦不乏火中取栗之用意---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中的收获来看,俄国可谓是此中高手。

1900年7月9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着局势混乱之际,其以“保护”铁路侨民为由,俄军兵分五路,分别从伯力、满洲里、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乌苏里斯克等方向,向东北发动了全面进攻,总兵力达到十数万人。

7月8日,俄国以“护路”为借口,要求把集结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俄军借道瑷珲、齐齐哈尔开往哈尔滨。黑龙江将军寿山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并警告称:“江省铁道,当由敝国自行保护,倘贵国必欲发兵前来,则本将军惟有以军火从事。”随后,寿山又给瑷珲副都统凤翔发电报,称:“如俄兵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

对于寿山的保证,俄国人并不信任;至于寿山的警告,那更是置若罔闻。7月12日后,满载军队和战备物资的俄国兵舰和驳船,从水路下航黑龙江,准备运往哈尔滨等地。7月14日,俄国人逼近瑷珲沿岸航行,并寻机挑衅。由于瑷珲的清军已经接到阻止俄军下行的命令,俄国人在论理不通的情况下发枪恐吓,结果引发了双方的冲突。在此情况下,俄国一面向瑷珲大量增兵,一面对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的中国居民狠下毒手,制造了黑龙江上的惊天惨案(后叙)。

据《东三省失守始末记》中记载,7月22日,“有俄马步兵6千名,从黑河上游五道河偷渡黑河,崇统领营中曾登高望见之,而以其衣华军号衣,疑为漠河金矿护矿之兵,遇乱逃回,故未敢开炮轰击,迨其登岸,始知为俄军,已措手不及。”随后,“俄兵即由西山陆路直扑瑷珲”,“凤副都统传令全军出队迎敌,徇师而誓曰:‘有退后者斩!’两军既相接,凤副都统自统前队督战。前军童统领稍退却,即传令斩首示众。童惧,奋勇直前,后军乘势继进,我军勇气百倍,大败俄军”;“凤副都统亦以率队督战故,自辰至酉,亲放枪四百余响,力竭不少休,左腿右臂受枪子两伤甚重,堕马者三,遂由左右扶之回营,至晚,呕血数升而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