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诱杀韩信
公元前196年,汉帝国权力的历史上写下悲惨而血腥的一页。在汉帝国兴起的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大将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吕后和萧何设计,未经任何公正程序的审判,诱杀韩信。另一位大将彭越也被人挟私告发,被处决;还有一位大将英布惊恐之下,聚众反叛,次年败走被杀。至此,汉军中三杰被一一诛杀,帝国用鲜血向权力的胜利者献祭,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诅咒,这种诅咒伴随着帝国走过童年、青年、壮年,越到垂暮之年,当自由民族摇摇欲坠、要沦为游牧民族的奴隶和附庸时,这帝国童年的阴影总在不断闪现,直到黑夜的最后来临。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帝国元首为了巩固他的独裁权力,发出了这样的号令。再也没有了青年张良那样的男子,可以对此提出异议;没有东方的布鲁托斯,对帝国领袖的权力扩张用行动阻止。
帝国有了成功后的张良这样的明哲保身之士,这种所谓的“东方式智慧”在以后的千余年将会影响无数人……
帝国在东方专制主义的土壤上,无法孕育出民选的智慧和勇气,只有相对的宽容,令后世残暴政府统治下的士大夫回味不已;然而帝国在此时,不仅要摆平内部的权力觊觎者,更重要的使命是保持一个自由民族不被侵犯,帝国,在游牧民族的掠夺和侵袭中痛苦地挺住,直至帝国的英雄豪杰们策划出一次次绝地反击,永久地改写了古世界的历史……
3自由民族的绝地反击
公元七八世纪,距大汉帝国的英雄们建都长安的八九百年后,盛唐帝国。
面对盛唐帝国的拓边战争,面对帝国的来自北方尤其是东北的威胁,帝国诗人们把当时人民浩荡的激情幻化出雄奇的意象——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岑参)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王维)
“汉军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王维)
同样建都长安的盛唐帝国的人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着相当的自信和骄傲;一方面时刻以传统的继承者和守护人自居——他们是大汉帝国的后裔,是这个民族壮年时代的灵魂和精英;他们不像许多年后他们那些沦为亡国奴的子孙,自卑而敏感,自虐而变态,面对祖先家业的败落,面对别的民族的辉煌,从心灵上彻底沦为了卑贱者,彻底丧失了自信心,他们中的极端者无法客观看待祖先们的荣耀与阴影,一味以攻击传统为乐事。
公元七八世纪的长安,正如公元前二世纪后的长安,是梦想的开始,是想象力展开的城市,是勇敢者出发的起点。
公元前200年,经历了匈奴人在白登之围的汉帝国,吞咽下和亲的结果,他们的政策富有弹性,并且经历着几代人的卧薪尝胆,将孕育三百年绝地反击的大战略。
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领14万骑兵入塞,侵入至雍(今陕西凤翔南)、甘泉(今淳化西北),汉发兵屯长安旁以及上郡、北地、陇西等地。汉文帝——这位因废除诽谤妖言罪而得以被后世推崇的仁慈之帝——要英勇地亲征匈奴,被大臣和太后劝阻住。匈奴骑兵在汉帝国境内纵横践踏,大掠人畜而去。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在后面苦苦追击,没有多少斩获,凸显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作战中的天然劣势。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李白)匈奴人不断侵袭掠夺大汉帝国的疆域,晁错接连上书皇帝,为帝国抗击匈奴出谋划策——
“我听说汉兴以来,胡虏数次侵入边地,小侵则获小利,大侵则获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我吏卒,大肆抢掠……现在匈奴地形、技艺和中国大不相同。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比不上他们;险道险峻,且驰且射,中国之骑比不上他们;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比不上他们:这是匈奴方面的长处。但是在平原之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容易被我扰乱;劲弩长戟,射程之远,则匈奴之弓比不上我们;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不能抵挡我们;轻车一起出击,箭射中同一目标,则匈奴之皮革和木盾不能抵挡;下马地斗,剑戟相接,进退追逼,则匈奴之腿不如我快速:这是中国的长处。这样看来,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均见《汉书》)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