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章 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形成(8)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四)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

为解决金融支农不足的问题,200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村金融政策,包括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由中国人民银行对信用社给予票据贴现支持、扩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推广小额信贷试点、放宽农村金融利率浮动空间、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等。总体来看,这些政策对加强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贷款明显增加。但是,农户大额信用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贷款仍然非常困难,贷款难仍然是制约整个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近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取向、机构体系构建、机构定位、市场机制作用、利率、扶持政策、社会责任、监管机制等问题的讨论。2007年,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国家成立了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专题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问题。针对金融支农明显不足的实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六大制度之一专门提了出来,主要强调了四大方面:一是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明确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四是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对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全会也明确要求,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贯彻落实全会的这些要求进行了具体部署。

六农业补贴制度初步建立

2003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只有8614亿斤,粮食明显短缺;与1998年的10246亿斤相比,减少了1632亿斤,相当于河南和吉林这两个产粮大省的年总产量之和,由此导致了2003年秋沿海地区的粮价明显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从2004年开始,对农民种植的部分市场短缺的粮食品种进行直接补贴,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此后,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到养殖业。同时,为提高地方重粮抓粮的积极性,国家还出台了对粮食生产大县进行财政奖励的政策。

(一)“四项补贴”

自2004年以来,针对农民种粮的“四项补贴”,范围逐步扩大,数额大幅度增加,对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种粮直补。种粮直补政策是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的,在理顺流通体制以后,粮食价差亏损明显减少,这样就可以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其他方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要求将粮食风险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规定粮食主产省(区)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亿元对种粮农民补贴,并要求三年后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用于这一方面。2004年的实际执行数比规定的略高,当年对农民的种粮直补为116亿元,此后几年连续增加,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132亿元、142亿元、151亿元,已经达到粮食风险基金总额302亿元的一半。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直补。2006年后,由于国际油气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为避免因柴油、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影响农业生产,国家实行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综合补贴政策,2006年为120亿元,2007年增加到276亿元。到2008年,由于全球石油价格暴涨,国家当年大幅度增加了这一补贴,达到716亿元。

三是良种补贴。为了加快良种推广,促进良种区域化种植,国家出台了专项补贴政策。2004年补贴资金为2852亿元,之后,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规模也随之增加,2008年达到1216亿元。据统计,2007年全国小麦良种统一供给面积208亿亩,统一供种率达626%;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05亿亩,优质率达616%。

四是农机具购置补贴。为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我国1998年开始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但补贴数额很小,到2004年仅为07亿元。此后几年,中央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数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已达到40亿元。为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扩大国内需求的要求,2009年这一补贴的数额将增加到100亿元,补贴面将覆盖所有的农业县和农场。

(二)针对养殖业的补贴

一是畜禽养殖补贴。由于2006年猪价过低、蓝耳病疫情严重、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数大量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启动母猪政策性保险,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给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等扶持政策;对能繁母猪,按每头50元给予补贴,按照政府负担80%的标准支持农户对所养参保,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2007年12月20日,国家将下一年度(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的能繁母猪补贴标准提高到100元,同时继续实行生猪良种补贴。2008年,国家一共安排能繁母猪补贴225亿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60%。生猪良种补贴36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继续在200个能繁母猪存栏2万头以上的县,对900万头能繁母猪实施人工授精技术补贴。

另外,为促进奶牛养殖业和养鸡业的发展,2008年还安排奶牛良种补贴资金24亿元,比2007年增加14亿元,补贴820万头奶牛;安排蛋鸡补贴5亿元,用于祖代鸡补贴3600万元,规模化养殖政策补贴462亿元。

二是渔业生产柴油补贴。2006年石油综合配套调价后,国务院明确从相关收益金安排资金317亿元对渔民和渔业企业实施柴油涨价直接补助。2007年,补贴资金增加到543亿元,2008年安排1264亿元。

(三)对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进行补贴

一是测土配方施肥补助。2005~2008年,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6亿元,在全国1200个县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二是科技入户技术补贴。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开始实施。2007年,科技入户技术补贴专项资金增加到2亿元。

三是农民培训补贴。中央财政于2004年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用于对农村劳动力接受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学费补助。从2004年开始启动到2007年10月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2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以上。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