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但是,让他搞不懂的是,他所说的一切,没有任何人理睬。他大概至死都不会明白,在中国所遭遇的一切,都是源于他不肯磕头。
然而,这位英国的马戛尔尼倒是一个挺有耐心的外交家,他还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国的官员介绍国际法。他说,我们这次来中国,不是为了一时的联络感情,而是为了两国之间的长期合作和发展,如果能互派使节,让我们长驻北京,以后国际上发生任何问题,我就可以代表英国皇帝,就近和中国政府商量了。这样既快捷又可以减少误会。
可能这位马戛尔尼怕中国人舍不得银子,便又一再强调,你们放心,我们英国使团的一切费用,都由英国政府开支,不花中国政府一分钱。中国皇帝若肯派使臣,英国不但欢迎,而且所用船只以及到英国后的一切开支,英国政府都予以提供。
但是,乾隆皇帝依然不为所动,一口回绝:"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还好,乾隆皇帝终于放下架子,给英吉利国王乔治下发一道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瞧,够客气的了。我们天朝大国,什么没有?我们不愿和你们交往,你们就不要再来了,走吧!
马戛尔尼被拒之门外,狼狈不堪。他的仆从安德森这样描述说:"我们的全部经历,可以归纳为三句话:来京好比乞丐,居留好比囚徒,走了好比强盗。"够形象的。
乾隆的儿子嘉庆和他的老子一样,依然以老大自居,也依然以同样的口吻致书英吉利国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大老远的,就不必来了,只要心里有我就行了,够体贴的了。
有一个叫钱德明的法国传教士对中国还算比较了解,他说,在欧洲,各国互派常驻使节,发生交涉,就近接洽,但中国不是这样,除非有重大庆典,各国才可以派使节前来,来了也不许久留。"此因中国向来闭关自守,不知世界大势。"所以他劝英国人不要急于求成,称中国和西方国际交往惯例不同,英国人应该派人驻在广州,通过两广总督与中国政府保持联络,使双方增进了解。
在中国皇帝的眼里,外国公使长驻北京,岂不类同古时的"监国"。堂堂大清,一举一动都在洋人视线之内,这万万不可。
在中国皇帝的眼里,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的,可以,但必须穿我天朝服饰,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回国。死了,就在中国找块地一埋了事。
在中国皇帝的眼里,什么国际法,什么国际惯例,那是你们的国际法,那是你们的国际惯例。既然你们要到中国来,那就要遵守我的国际惯例,就要遵守我的国际法,否则你就不要来,反正我也不想到你那里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